在技改检修的繁忙时期,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紧张而有序的工作氛围。这是一段特殊的日子,不仅是对设备进行全面体检和治理的关键时刻,更是考验干部职工凝聚力、战斗力的时候。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中,涌现出一批批技术骨干,他们不断探索新技术、新方法,为检修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他们以实际行动诠释了责任、担当和奉献。
技改“ 老把式 ”——钱晓辉
在洁净区的光影交错中,总有一个身影在设备丛林中执着穿行。钱晓辉的工作服早已被汗水勾勒出深浅不一的盐渍地图,他却始终保持着手术医生般的专注神情,时而用内窥镜探查罐体内部,时而俯身聆听设备运转的“心跳声”。面对时间紧、任务重的检修工作,他带领团队制定了“三步走”战略:一是核心设备“把脉问诊”,带领团队完成装机、配置罐、输送泵系统检修和精度校准,误差控制在±0.3ml以内,发现并修复配置罐密封隐患4处,延长设备使用寿命,创新采用“气吹法”疏通输送管路,提升工作效率。二是新设备“接生护理”,严格把关新设备接电调试,独创“望闻问切”调试法,提前发现并解决潜在问题4项,确保新设备一次性投产成功率99%。三是辅助系统“强身健体”,完成空压机深度保养,节能15%;优化空调系统运行参数,洁净区环境达标率提升至99.9%。“设备就像人一样,预防比治疗更重要。”钱晓辉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正是这种未雨绸缪的检修理念,让他带领团队实现了从“救火队员”到“保健医生”的角色转变。
技改“ 排头兵 ”——杨禧
在此次技术改造中,杨禧凭借过硬的技术实力和细致的工作作风,先后完成三楼条包生产线安装、二楼线路改造及封口输送带控制系统升级等关键任务,用专业与汗水为生产线的稳定运行筑起坚实屏障。在三楼条包生产线安装现场与厂家技术人员并肩作战。面对全新的自动化设备,他一边学习一边安装调试出现问题及时与厂家技术人员沟通保证设备一次安装通过安装周期比计划时间提前。转战二楼车间后,杨禧又投入到线路整理与放线槽改造中。针对原有线路杂乱、存在安全隐患的问题,他创新采用“分层分区”布线方案:将动力线与信号线分层走线,关键节点加装电磁屏蔽管。经过几天的连续作业,总计整理线路580米,更换线槽230米,改造后的线路故障率下降40%,设备信号传输稳定性显著提升。封口输送带变频器的改造堪称杨禧的"点睛之作"。他将原本集成在洁净区的控制系统移至外包区域,改为独立控制模块。通过重新设计PID调节参数,使输送带速度波动控制在±0.2m/s以内,产品封口合格率由改造前的98.3%提升至99.6%。
技改“ 缝衣匠 ”——杨俊文
在配制灌装车间技术改造项目中,一个看似普通的焊接岗位却成为撬动跨车间资源协同的关键支点。杨俊文凭借精湛的管线焊接技术,成功打通提取与灌装车间的压缩空气“动脉”,“这些管线就像车间的‘呼吸道’,焊缝质量直接决定‘供氧’稳定性。”接通提取车间与配制罐装车间之间的压缩空气主管线,这不仅是一次技术创新任务,更是一场关乎生产保障与节能降耗的攻坚战。而这次任务的难点,集中在一段高不足1.2米,四周布满保温管道、电缆桥架、工艺管线和蒸汽管线的车间夹层之间,作业空间逼仄得连转身都困难,但这里却成了杨俊文的“主战场”。作业前,杨俊文要穿戴好防护服和防尘口罩,携带小型焊机、氩气瓶和工具,像“特种兵”一样钻入那条狭窄的通道。由于空间狭小,为了确保焊缝均匀、无裂纹,他们只能采用“仰焊”或“侧焊”姿势,手臂长时间悬空,稍有抖动就会影响焊缝质量。高温的焊枪在密闭空间内持续作业,温度迅速攀升至37℃以上。为了不影响进度,他们坚持作业,穿的工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脸上布满焊渣和汗水。
于平凡处见不凡,于细微处见真章。每一次故障的排除,每一个隐患的攻克,每一项检修的完成……都承载着一线检修工人的奉献与担当。他们没有豪言壮语,默默用行动诠释责任;他们躬耕一线,用敬业温暖万家灯火。他们是光明的守护者,是时代最可爱的“追光英雄”!